万里北疆的绿色涅槃——写在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苍翠满目、生机扑面,“死亡之海”库布其沙漠已成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;牧草青青、牛羊肥壮,一度严重沙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重披绿装;绿荫如盖、枝叶婆娑,昔日“沙丘会打滚、沙坨能长腿”的敖汉旗已荣列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、中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……超越自然的奇迹,是在久久为功的拼搏中形成的。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、分布较广、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,自然条件恶劣,生态环境脆弱。
然而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像沙海里的梭梭一样,顽强而又执著地创造着一个个绿色奇迹,取得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“双减少”的骄人成绩。夯生态建设之基,让“含绿量”更浓乔义,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人。这位当年30岁出头的白二爷沙坝专业治沙队队长,如今已两鬓斑白。在他的记忆中,那场艰苦卓绝的“人沙大战”至今依旧鲜活。
翻开他珍藏的《治沙工作日志》:“4点半起床,5点出工,晚上7点半收工,9点熄灯。”“云县长指示:抢抓时间,大战100天。”往事一幕幕,乔义不由地湿了眼眶。
白二爷沙坝曾是和林县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。1982年6月,时任该县县长云福祥亲自上阵,带着治沙队跟这片荒凉瀚海较上了劲。
“老汉干起活来不输十八九岁的小伙子。”乔义回忆,看起来生龙活虎的云福祥其实患有多种疾病,肝病、眼病、糖尿病、脚跟骨质增生等病痛常常折磨得他睡不着觉,兜里经常揣着止痛片。多少次,云福祥累晕在沙地上。
有一次,他发高烧不省人事,大伙儿哭着喊着把他唤醒,他却只淡淡说了句:“中暑算甚,离心远着哩,都干活去吧。”由于过度劳累,云福祥肝病复发,又一次晕倒后,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。第四天清早,护士来打针却找不见病人。原来,他已经偷偷跑回了白二爷沙坝。
参与造林的20多年里,云福祥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战斗在造林第一线。他带着120个年轻人,硬是把12万亩荒沙地改造成了莽莽林海。曾经穷荒绝漠,如今郁郁葱葱,乔义的记忆烙印着这片土地发生的巨变。
这样的巨变,在内蒙古不是个例。种树“种”到联合国的王果香、32年打造6万亩“绿色长廊”的殷玉珍、“与沙为伍”的治沙标兵鲍永新,还有许许多多“林二代”“林三代”……当肆虐的风沙吞没了农田、草场,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时,是他们站在了与风沙搏击的最前线。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。
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,才使得内蒙古大地的绿色由一点点、一丝丝,逐渐变成一块块、一片片,“含绿量”越来越浓。截至目前,我区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的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止,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;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实现持续双增长,占全国净增面积的近十分之一。开防沙治沙之方,让“含新量”更高站在我们对面的董二虎很朴实,脸膛儿黑红,额头上还有未擦去的汗珠。
24年前,董二虎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巴彦淖尔市林业勘测设计队,从事林业工程作业设计、检查验收和技术支持等工作。那时,董二虎已经30岁。林业勘测设计队希望能进来一些有专业知识的人,而不是一个啥也不懂的“门外汉”。
外业工作都在野外荒郊,以走路跑腿为主。为了摘掉“门外汉”的帽子,董二虎开启了跋山涉水、用脚步丈量巴彦淖尔大地的工作模式,每年有200多天跑在基层一线。下一次乡,少则几天,多则两三个月。那几年,巴彦淖尔市每年造林100万亩左右,仅他完成的作业设计及检查验收面积就有近20万亩。
为给五原县天吉泰镇提供造林技术支持,他跑遍了飞机场、高速公路、绕城公路周边等重点造林地段和56个村民小组,绘制出一本厚厚的图册。已造了多少林、有多少空地、还能造多少林、立地条件怎么样、选什么树种、用什么模式等等,图册里都讲得清清楚楚,标得明明白白。
他的技术指导,为天吉泰镇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。“最好能把二虎派过来。”如今,请求技术指导的单位总是这样说。
先易后难,由近及远,锁边切割,分区治理,整体推进,库布其人在长久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原则。记者驱车来到库布其沙漠的第一条穿沙公路。20多年前,当这条凝聚着杭锦旗干部群众心血、被誉为“大漠奇迹”的公路全线贯通时,人们绝不会想到它带来的生态效益会如此巨大。
今天,这条115公里长的公路,犹如人体的主动脉,盘活了整个库布其沙漠,为政府、企业、农牧民以及志愿者创造了治沙条件。实践证明,正确的路径和先进的模式,会加速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进程。在旷日持久的防沙治沙中,草原儿女用创新破局,探索出穿沙公路、飞播造林、以水治沙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,还创出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、飞播与无人机治沙、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。走绿富同兴之路,让“含金量”更足从北京出发沿111国道、239国道直奔多伦,沿途绵延不绝的绿色和高低起伏的草原让人流连忘返。
如今,位于锡林郭勒盟南端的多伦县已是京津冀地区避暑休闲的首选之地。但是,你了解20年前的多伦吗?87%的面积是风蚀沙地,狂风一起,顷刻间飞沙走石。
2000年开始,多伦县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、退耕还林还草、百万亩樟子松造林、百万亩碳汇景观经济林等重大工程,绿化战役一轮接一轮,人工植绿一波接一波,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:全县林地面积达293万亩,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到85%以上!既要生态美,也要百姓富。今年66岁的张青家里有130亩林地,通过林地评估抵押后拿到62万元,再加上靠林权证贷款的30万元,盖了8间房,还买了沙滩摩托,生态旅游搞得红红火火。张青说,他家的林地就是一个“绿色银行”。
在多伦县,像张青这样的农牧民很多,他们40%的收入来自林业。漫漫黄沙,不治,它是害;治了,它就是利。不毛之地成了“绿色银行”,这样的事儿在内蒙古并不少见——“家里几代人都靠放牧为生,辛苦一年只能达到个温饱。现在梭梭接种肉苁蓉,既改善了草原生态,又引来了游客,收入翻了好几番呢!”去年,阿拉善盟阿左旗吉兰泰镇哈图呼都格嘎查牧民郭新军,销售肉苁蓉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,而过去放牧年收入仅2万元。
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井村是有名的“穷沙窝子”,每个村民都吃过草籽面窝头。如今,防风固沙林带让沙地变成良田。村民们组建了林业专业合作社,统一生产、销售沙柳苗条,年收入达120多万元。在大杨树林业局朝阳林场瞭望员李晓蒙看来,以前是油锯一响、黄金万两,现在是保护森林、修复生态,金山银山、荫庇子孙。
在大兴安岭林区,林下资源变成了林下财富,伐木工变成了护绿人兼导游、绿色食品推销员。厚植底色,绿富同兴。从人沙大战到人进沙退,从黄沙漫漫到绿浪翻滚,从水土流失严重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——在内蒙古由黄到绿的“涅槃”之路上,2500万草原儿女将继续发扬吃苦耐劳、一往无前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,把祖国北疆这道绿色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。
(记者施佳丽)。
本文来源:亚英体育-www.amateurbusty.com